專屬免疫試飲禮遇

認識吐奶,消除不必要的育兒壓力

媽媽倚窗含笑地餵養寶寶,寶寶則乖巧安靜地吸收營養,而爸爸就默默地在旁守候,一轉眼寶寶便長大了!

以上的溫馨情節絕對不是虛構,只因時間關係而刪剪了以下的感人片段:寶寶密密吃,爸媽連夜餵,多了雙熊貓眼無所謂,怎料寶寶時有吐奶,辛勞付諸流水,沮喪加沮喪之餘,又怕寶寶肚餓、不舒服!

累透了,深有同感的爸媽,快對「寶寶吐奶」知多一點點吧!瞭解後,保證叫你鬆口氣,消除不必要的壓力。

吐奶會餓壞寶寶嗎?又是否表示寶寶身體不妥呢?

寶寶吐奶不一定是健康亮起紅燈,要視乎原因。如果寶寶吐奶的量不多,爸媽不用擔心他吃了的都白費,而且寶寶天生機靈,會以不同方式告訴你肚子餓。爸媽亦同時可學習一些簡單方法來改善寶寶的吐奶情況。現在,細細與你分享。

吐奶原因1:吞進空氣

寶寶吃奶時,或多或少會吞進空氣。如太多空氣置於寶寶胃部,寶寶稍稍活動,空氣連同奶液便很易經食道往上流動,最後由嘴仔慢慢吐出。這種情況十分常見,吐出的奶量並不多,爸媽可用以下方法減少情況發生:

  • 若用奶瓶餵食,要注意奶嘴的大小是否適中。太大的話,奶速過急,寶寶容易吸啜入過量空氣。大小合適的奶嘴應1秒流出1滴奶。
  • 餵奶時,奶嘴要充滿奶液,以降低寶寶吸進空氣的機會。
  • 餵食期間,爸媽可嘗試每隔一陣便替寶寶「掃風」。親餵母乳的話,媽媽可待寶寶吸完一邊乳房後,替他「掃風」一次。
  • 餐前和餐後1小時,為寶寶輕輕按摩肚仔。

吐奶原因2:下食道括約肌功能未成熟

我們的食道末端有一環狀肌肉,叫「下食道括約肌」。下食道括約肌仿如一道將食道與胃部分隔的門,防止胃裏的食物逆流湧回食道。然而,寶寶的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並不成熟,這道「門」未能緊緊關上,一旦寶寶吃得太飽,又或餐後,活動過於劇烈或仰睡,奶液便隨時從胃倒流入食道,再經嘴仔溢出,這現象叫「回奶」。回奶可於吃奶後不久發生,亦可幾小時之後才出現。當寶寶日漸長大,下食道括約肌發育得較好,回奶的情況便自然減少。爸媽亦可用以下方法減低寶寶的回奶次數:

 

  • 若寶寶停止吸啜、離開乳頭或奶嘴,又或睡著了,表示他已飽飽,爸媽不應繼續餵食。
  • 吃奶後,不宜令寶寶有太大的活動。
  • 餵食完後,繼續抱著寶寶,讓他保持直立的姿勢約10至20分鐘。同時,記得為寶寶「掃風」。
  • 若將寶寶放回床上,可用一條捲成「蛋卷」狀的毛巾輕微墊高寶寶的一邊身,讓他保持側臥的姿勢。切勿讓寶寶平躺!若發生溢奶,平躺易令嘔吐物進入氣管,導致窒息。

吐奶原因3:胃部肌肉強烈收縮

上面提到的兩種吐奶情況均與寶寶健康異常無關,爸媽大可放心。不過,接下來所講的一個寶寶吐奶原因,爸媽則要多加關注。

 

假使寶寶的胃部肌肉強烈收縮,胃內的奶液會受重壓擠出,這意味寶寶的胃不太接受這食物,所以,爸媽會察覺寶寶的身體用力將奶推出,然後經由鼻和嘴大量噴出,而且差不多每次餵食都出現同樣情形,這現象稱為「嘔奶」。某些情況下,甚至可嘔出膽汁和血。寶寶嘔奶可有不同的原因,包括:

 

  • 腦部受到創傷
  • 胃酸倒流
  • 腸道有感染
  • 腸胃道阻塞
  • 乳糖不耐症(身體無法有效分解乳糖,導致腹脹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)
  • 牛奶蛋白敏感

 

遇上嘔奶的情況,爸媽應及時帶寶寶求診。

 

如欲瞭解更多育兒知識,歡迎隨時與我們的「首1000日營養顧問」聯絡。

相關文章

您可以按照育兒階段或專屬需要選擇資訊

產前後需要

陪伴幼兒成長

test

育兒及營養方面有任何疑問?

請即聯絡「首1000日營養顧問」,我們的註冊護士及營養顧問樂意為你解答。

x